学术动态

“古今与跨界”学术工作坊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 2019-12-09 05:42   330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为进一步总结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发生的变化,并在全球视野下探索新的研究范式, 11 8日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举办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工作坊。海内外专家学者共15人参加了工作坊会议。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陈广宏教授致欢迎辞。陈广宏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既而介绍了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学术传统与建设方向,尤其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科发展提出期待,最后预祝工作坊会议顺利举办。

陈广宏教授致辞

 

上午会议由包华石教授主题演讲与文类、文学与文化学术报告组成,下午会议由蔡宗齐教授主题演讲、传媒、流行歌曲、电影工业与数字人文学术报告和图像、摄影与电影学术报告组成。

包华石教授主题演讲的题目是《非西方的西方观念:公共人民观念的跨语际历史形成》,演讲从跨语际与跨媒介视角,通过结合历史文本与历史图像探讨了meritocracy(举贤任能)、public and private(公与私)、public opinion(公议、公论)、the people(民)等观念在西方的传译。

包华石教授

 

第一组论题文类、文学与文化包括四场学术报告。邬国义教授以《〈昕夕闲谈〉译作五种版本之比较及流传》为题,探讨在一百四十多年间,《昕夕闲谈》五种译本的文本异同及其流传、阅读和影响。白锦麟博士以《一个转折时期的胜利者:辛亥革命前后包天笑与中国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为题,从上海在包氏的生涯中的核心地位彷徨于旧与新之间的新型文化人包天笑与民初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三方面论述包天笑在中国现代公共领域形成过程中的作为及影响。毛佩洁老师以《“Model Village” and “Mobile Home”: Utopian Imaginations in Popular Ideal Fiction》为题,通过论述从晚清以拯救国家为出发点的乌托邦想象,转变为民国从个人家庭角度出发的未来社会想象,揭示出现代性想象如何通过大众媒体向民间渗透,最终形塑中国中产社会集体文化想象的过程。孔令环副研究员以《新月派新格律诗途径的多元化探索与实践》为题,通过梳理“五刊一选”,探讨在中国诗歌中心从平仄向节奏转型的过程中,新月诗派在写作实践上如何形成整齐格律体、参差格律体和半格律体等三种新格律体类型。

 

 

蔡宗齐教授主题演讲的题目是《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诗学研究方法》,通过结合具体研究著作,蔡宗齐教授回顾了自己四十余年的治学经验,既肯定治学内容和学术语境的不断变化,也强调研究过程中“内文化”、“跨文化”与“超文化”三种文化维度的持续影响。

蔡宗齐教授

 

第二组论题传媒、流行歌曲、电影工业与数字人文包括四场学术报告。吴予敏教授以《日常生活史视野里的中国传播观念研究》为题从三方面加以论述:一是提出传播观念史研究的对象主角是文化传统下的观念基元/观念丛结(idea-complex),二是精英思想史与一般知识史应当构成互文性关系,三是观念史研究中日常化交往与非日常化交往应当结合起来。付永春副教授以《A Shanghailander in Screenland: Amerigo Enrico Lauro and His Collaboration in the Chinese Cinema Industry》为题,通过考察意大利电影家Amerigo Enrico Lauro的生平及活动,揭示出Lauro在中国电影工业建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李楠教授以《千年之“情”:流行歌曲的古今演变》为题,立足中国“情”的叙事方式与抒情传统的内涵和外延,梳理情歌在现代中国的生成。王贺研究员以《“数字人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题,主张数字人文研究应当超越检索且综合多元数字方法,同时提出“数字现代文学”研究的七个方向:史料、传记、谱系、观念史、文学测量计算、数据可视化分析与跨领域比较综合研究等。

 

第三组论题图像、电影与摄影包括四场学术报告。黄心村教授以《纱帘后的听风人:〈刺客聂隐娘〉声音重构分析》为题,通过分析影片中多个声音影像化的关键场景,在华语文化的背景中探讨语言和声音政治。李潇雨老师以《国家·边疆·影像:庄学本摄影作品的意义生产及流变》为题,以摄影师庄学本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所拍摄的系列边疆摄影为对象,讨论其摄影经验如何反映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延续与转折,并考察国家转型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价值取向又如何导致其摄影发生范式转换。李公明教授以《被遮蔽的“日常现代性”与沪上文学的“魅影”》为题,以书评形式对《紫罗兰的魅影》一书加以评介,侧重发掘该书在研究范式突破上的价值,尤其强调“日常现代性”与“俗语现代主义”在周瘦鹃及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中的价值。陈建华教授以《图像、文本与历史:以梁启超与〈新民丛报〉〈新小说〉的图像为中心》为题,从三方面分析《新民丛报》与《新小说》中所载图像:一是梁启超出于宣传需要而大量运用图像充分发挥了视觉的展示政治;二是图像在全球视野中展现的文明景观于时人而言是视觉盛宴;三是通过梳理阅读脉络与图像谱系分析“拿破仑”与“西方美人”在清末民初的流变与接受。

 

 

闭幕式由陈建华教授致辞。

 

 

(文/韩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