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日本、朝鮮半島的古籍與版本”系列講座舉行
发布时间: 2018-11-08 02:23   1464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2018年10月30至31日,“古籍印本研究”課程三場公開講座在復旦大學西主樓1615教室舉行。講座由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陳正宏教授擔任主持,來自日本、韓國的三位著名書誌學家為復旦學子帶來了精彩紛呈的講演活動。

 

F D U·古籍所

1/3

日本中世的雕版與版本

住吉朋彥 教授

 

 

·住吉教授講座現場·

 

首場講座由來自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斯道文庫的住吉朋彥教授主講,題為“日本中世的雕版與版本”

 

住吉教授在簡要介紹日本古籍沿革的基礎上,以鐮倉時代至室町時代的五種古書雕版為例,利用詳盡的板框長寬及行款等數據,對日本中世雕版形式的變遷進行了重點梳理,講述了日本中世雕版由卷子式的古式長版漸趨發展為中段分隔的長版再到出現版心及短版的演變過程。

 

住吉教授認為,雖然在中世的最後階段出現了短版,但長版的長寬比及長度等數據特征與春日版一脈相承且變化細微,而日本中世的出版活動又多以寺院為背景展開,因此以經卷為模範的長版傳統曾展現出的強大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同學觀摩古籍與雕版實物·

2/3

朝鮮半島的古代印本書籍

宋日基 教授

 

 

·宋日基教授講座現場·

 

第二場講座由來自韓國中央大學文獻情報學系的宋日基教授主講,題為“朝鮮半島的古代印本書籍”

 

宋教授通過大量的圖版向聽眾展示了朝鮮半島古籍特別是佛經的存藏情況及版刻細節,介紹了韓國新發掘的數種古本佛經,並著重指出“卷端為古板本識別的基準要素之一”。他將木刻古本佛經卷端分為3型,以時間為序,分析了“譯者”項在古本佛經卷端的出現及位置變化過程,指出對卷端文本格式和內容的分析為8至10世紀東亞出版文化發展期內誕生的古本佛經的鑒定指明了關鍵。

 

同時,宋教授還針對性地談到了寫經體字中的異體字、漢字與吏讀、經筆師的出身地及官職、“寫經”“板經”“石經”三種《華嚴經》的字體比較等相關問題,探討了漢文古籍的研究途徑。

 

 

·同學觀摩古籍實物·

 

3/3

日本古籍形態與內容的關係

佐佐木孝浩 教授

 

 

·佐佐木教授講座現場·

 

第三場講座由現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斯道文庫文庫長的佐佐木孝浩教授主講,題為“日本古籍形態與內容的關係”

 

講座伊始,佐佐木教授就向聽眾詳細介紹了和刻本古籍在12世紀後並存的五種基本裝幀方式,即卷子裝、折本、粘葉裝、綴葉裝與袋綴。之後,通過古籍實例論證了上述五種裝幀方式承載的文本內容及等級差別——卷子裝等級最高,多用於裝訂佛教經典等漢文典籍及天皇敕撰和歌集等;綴葉裝次之,其中四半本(一張紙折為四分,開本較大)的等級又要略高於六半本(一張紙折為六分,開本較小);袋綴最次,存世數量也較多。

 

最後,教授講述了和刻本古籍的改裝情況,認為除卷子裝該裝為折本較為便利外,其他的改裝情況如綴葉裝改為卷子裝、袋綴改為綴葉裝等多是由低等級到高等級的改裝,並將之作為日本古籍裝幀方式存在等級高低的重要佐證。

 

 

·佐佐木教授展示古籍實物·

 

三次講座現場均有古籍與雕版實物展示,展品多來自陳正宏教授的私藏。三位主講教授在講演結束後就講座內容及實物細節與到場師生進行了積極友好的交流,耐心熱情地回答了學生的提問。

 

此三場講座不僅令聽講學生對日、韓兩國古籍的基本形態有所掌握,更使其進一步認識到東亞古籍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拓寬了漢字文化圈內古籍研究的視野,極具教學意義。

 

感謝同學、同好們的支持與參與。請繼續關注“古文獻·新視野”系列講座的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