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陈建华丨《紫罗兰的魅影》
发布时间: 2020-07-01 05:07   2234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作者:  陈建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周瘦鹃是通俗文学“礼拜六派”创始人之一,著名翻译家、作家、出版家和电影评论家。在思想上实践“新旧兼备”的改良主张,将国粹与西化熔于一炉。其小说创作颂扬“高尚纯洁”的爱情,同情妇女与弱势群体;形式上文言与白话并重,传承中国抒情传统,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价值。他通过“影戏小说”等引进西方电影观念,为中国早期电影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的上海犹如都市万花筒,此书透过文人周瘦鹃,透视了1911年到1949年间的上海文学和文化。民初二十年间的周瘦鹃,是翻译家、作家、出版家和电影评论家,他的思想“新旧兼备”,强调个人、爱情和亲情。周氏及其同人打造的文学杂志《紫罗兰》,堪称“以上海为中心的民国初年现代都市文艺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民国时期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复杂性。这本书以新文化史为视野,以陈氏当年在哈佛的博士论文为基础,集合了他数年来对以周瘦鹃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多方面的观察,这一群体旨在重铸一种能迎受现代性挑战的社会机制和民族心态。这本书呈现出了近现代“中国”在日常生活和大众心态上深刻的、整体性的变迁。
 
《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虽然以周瘦鹃研究为主,但正如副标题所言,涵盖了1911至1949年间上海文学与文化的全貌,集中了陈建华教授长久以来对彼时文学文化的思考: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是什么?纯文学与小说的合法性何在?《玉梨魂》与小说地位的提高有什么关联?从革命到共和的理念转型怎样发生等,这些关键问题在序章中都有清楚的交待。
 
围绕这些关键问题,以周瘦鹃为线索,整本书分作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1911年后近四十年间思想、社会和文学背景的探究。周瘦鹃和茅盾是作者非常拿手的研究课题,将两者结合比较,他们所代表的新旧之争在女性书写上有何异同,落到《留声机片》和《创造》这两篇作品中又有什么表现,再加上对报刊载体的关注,对《自由谈》中周瘦鹃开拓出想象空间的辨析,让读者对周瘦鹃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对彼时文化文学有更深入的思考。第二部分是以关键词连接起来的微型传记。“紫罗兰”作为一种语符,在周瘦鹃那里究竟是一朵花,一种杂志,一个人,还是一种想象社群,抑或一种爱的观念?第五六七章对此有最好的回答。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从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文类出发,探索那四十年文学文化的全貌和古今演变中抒情传统的脉络。无论是早期心理小说,还是周瘦鹃的“伪翻译”小说、“诗的小说”,放诸抒情传统进行探究,使人立觉“礼拜六派”作品风景无限,都市文学研究大有可为。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影戏小说”这种不为人注意的文学形式进行细密分析;对早期电影批评《影戏话》开展事无巨细的挖掘;对文人从影这一研究角度作出独特探索。非常有趣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往往大谈“心”之九窍玲珑,晚清以来这一意识主体却豁然转变为“脑”,第十五章从周瘦鹃的《红颜知己》与《九华帐里》谈到现代文学中的“心”“脑”转换及电影装置技术,琳琅满目之处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不亚于看了一场好电影!在最后一章中,一方面会合文学、新剧与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一方面接续从周瘦鹃到金宇澄等作家的沪上文学传统,这种“整体”的文化呈现就显得势所必然。至此,我们可以确信,周瘦鹃之被低估,使我们不能在整体上理解现代文学史和1910年代以来的海派文化。这也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紫罗兰的魅影》,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体悟,这里可以分享的一点是,这本书既可以从头至尾获得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也可以随便翻开一节为其中的慎思明辨击节叫好,乃至不经意间瞥到插图也值得把玩——书中有超过三百张精选自当时期刊杂志的珍贵插图,而且书中密布的资料与精密的分析,使人确信论点之可靠。
 
捧读《紫罗兰的魅影》,将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学文化另有一番生动而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