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地
10月27日晚7点,复旦古籍所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交流会在光华楼1615室举行。来自越南的潘青皇、美国的邓大卫、泰国的陈梦清,以及中国香港的梁世杰、张锦发和伍梓均等六位同学,与访谈人陈巧彬、薄艺一起,度过了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
在访谈人的引导下,六位同学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聊到学术抱负,从之前的学习情况聊到与复旦古籍所的结缘历程;从上海生活聊到文化差异,又从对古籍所的喜爱聊到对人文学科的期待。
博士生潘青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了陈正宏老师,受到陈老师的邀请和鼓励,与古籍所结缘。硕士生邓大卫讲到,自己本科时期的教授就毕业于复旦大学,并向自己推荐了古籍所。博士生梁世杰的研究方向是“古今文学演变”,谈到古籍所拥有这个全国只此一家的专业时,他表示自己正是慕名而来;硕士生陈梦清对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均颇有兴趣,因此也选择“演变”这一方向。硕士生张锦发和伍梓均综合考量了大陆的学术资源,认为复旦大学名声在外,古籍所的研究性和专业性很强,故择之。
当谈到进入古籍所两个月以来的感悟和期待时,伍梓均表示自己感受到香港和大陆在治学风格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香港比较偏向于利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文学,是较为典型的“学院派”,而大陆则更重视对各类原典的精读与思考。潘青皇即此话题,并延伸至讨论东、西方在人文学科治学思维与治学困境方面的异同。他提到,欧洲人文学者认为东亚人的学问更具有“图书馆精神”,但鲜有追求终极目标的习惯和成果,西方学术则恰恰相反。此外,现如今的东、西方人文学科研究,尤其是古典人文方向,均面临与当下社会衔接感不足的尴尬处境——在这个讲求效率的快节奏时代,传统的文科研究方法依旧坚持慢而精,这导致文科的独特价值容易被忽视。在场的不少同学也表示赞同潘青皇的说法。
生活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生活。在学习间余,六位同学也会通过读漫画、游泳等方式调节自我。大家也不约而同地发现,上海是一座很容易便能融入其中、并不会有太多文化隔阂感的国际化城市。邓大卫说到,与美国的支付方式相比,中国的支付宝更加简单快捷,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共享单车亦然。不过,在饮食方面,大家却多有吐槽,希望食堂的菜品质量能够有所提升。
六位同学还各自通过才艺展示,获得了由访谈人薄艺准备的画作。同学们或模仿香港表情帝梁逸峰、或冷笑话、或吟诵《离骚》、或小唱昆曲《牡丹亭》选段,可谓多才多艺。大家还在陈梦清的指导下,合作完成一件莲花折纸作品;陈梦清讲到,泰国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水灯节,每到这个节日,人们就会把一件件莲花折纸投入河中,向河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最后,交流会在访谈人陈巧彬表演的一曲粤语歌中作结。
通过两个小时的交流,同学们表示他(她)们之间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大家也期待有更多国际友人到复旦古籍所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