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深谷阔野 丰赡厚积 ——复旦大学古籍所钱振民教授谈海上人文著述
发布时间: 2019-12-10 08:50   2960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郭泉真

 
著述,及其背后的人物(著者),是文化存世与一方人文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谈到上海文化人物著述,给人的印象常以近现代为突出。不过实际上,在近代以前,也蔚为大观。只是谷深野阔,一向少有人至,而鲜为人知。复旦大学古籍所钱振民教授主持,历时多年,终于新近理出“第一本明细账目”《上海历代著述总目》,共著录各类著述近13000(现存约5500)余种,著者3200余人,并对存世的950余种主要善本、稀见本撰写了书志体式的经眼录。谈到总印象,他说,“震撼”。
 
记者:文献里的上海,观感如何?
钱振民:可以说“震撼”。一百多年来,上海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所谓的近代新兴“魔都”。在考察前,我本人对上海的古代人文也知之有限。与团队几位年轻人一起深入考察后,才发觉在1912年之前的这片偏隅土地上(以现行政区域回溯,面积仅是其他省份的十几或几十分之一),产生的著者及其著作的总量,竟然相当于或超过内地某些省份。
从文献学的视角,不难发现它的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而到西晋时期,一代文学名家陆机、陆云,开启了上海著述的精彩大幕。元末明初,产生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著述。如:文学名家袁凯著有《海叟集》,王彝著有《王常宗集》,文学大家杨维祯(寓贤)著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等,著名学者陶宗仪(寓贤)著有《南村辍耕录》《说郛》等。
 
明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地区进入了教育与文化繁荣的时代,产生了一大批名家与名著,如文学家、书法家张弼著有《张东海先生集》,文学家、学者陆深著有《俨山集》《俨山外集》等,文学家、名宦顾清著有《东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学者王圻著有《续文献通考》《三才图会》等,文学家归有光(寓贤)著有《震川文集》等,何良俊著有《四友斋丛说》等。
 
晚明時期,名家名著涌现,声名远播。如书法家、名宦董其昌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文学家陈子龙著有《安雅堂稿》《陈忠裕公全集》,编有《皇明经世文编》等,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著有《陈眉公全集》,文学家“嘉定四先生”程嘉燧(寓贤)、唐时升、李流芳、娄坚著有《嘉定四先生集》(谢三宾合刊)等,农学家、名宦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进入清代,著者激增,大家辈出,巨著叠见。中前期,史学家王鸿绪与张玉书(江苏人)等共纂《明史》,自纂有《明史稿》;陆锡熊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与纪昀(河北人)等领衔编纂《四库全书》;史学、汉学大家钱大昕、王鸣盛分别撰有《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等考史名著;王昶编撰的《金石萃编》,则是清代金石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一部巨著。晚清以降,西风东渐,新学日兴,上海地区的新学著述与传统著述并驾齐驱,并进而成就了上海作为中西文明融汇的重要窗口。
 
这些,还仅仅是名单一角。我们感到,上海古代著者林立,著述丰富多彩,为中华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松江小昆山“二陆草堂”路景。 董天晔 摄
 
 
记者:论述上海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往往会分为本籍、流寓、官宦、往来。这四类海上名家,各自对上海古代大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钱振民:我认为这种分法不是现代户籍意义上的分类。本籍名人当是指祖籍上海的名家,当然也包括祖籍上海而长期宦游在外的名家。流寓名人当是指其祖籍为外乡而长期生活或终老于上海的各阶层人士,如元末明初寓居松江华亭的杨维桢、陶宗仪,明代嘉靖年间寓居嘉定安亭的归有光等。官宦名人自然是指在上海历代府县等衙门做过官的名家,如任职下沙盐场(今浦东航头)盐司的陈椿、明代万历年间做过青浦县令的屠隆。往来名人是指历史上曾经来上海游历或短期生活过的名家,如宋代梅尧臣、王安石,元代赵孟頫、黃公望、倪瓒,明代高启、杨基、徐霞客等。
在以农业为主体的时代,上海地区本籍各阶层人士无疑是上海大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名家已如前举,不再赘述。流寓名家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区域,则对上海的大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化而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末明初寓居于松江华亭的文学大家杨维桢,以他为首的铁崖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乐府诗派,对于推动上海文学的建设与发展,其贡献堪称巨大。随着工业革命爆发而社会发展到以城市为中心的近现代,各阶层新老流寓人士(一代代新上海人)进而成为上海大文化建设事业诸多方面的中坚力量,其名家已不胜枚举。
 
曾在上海历代府县等衙门从政的官员,如果不是处于战乱年代,大都对上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明清两代,上海地区人才辈出,考取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经济繁荣、社会安宁固然是文化教育兴盛的基本因素,但很难设想,这兴盛中可以缺少历任官员兴文重教、组织推进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官员还撰著有关于上海的重要著述。如元代曾任下沙盐场盐司的浙江天台人陈椿,他在前人所作旧图的基础上,增补而撰成了我国最早系统地描述海盐生产技术的著作,史料价值很高,被先后收入官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往来名家也对上海地区的大文化建设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如赵孟頫所书《松江宝云寺记》、黄公望所画《九峰雪霁图》,梅尧臣、王安石、高启等文学大家关于上海地区自然人文的诗文,以及他们与上海人士的交往,无疑都不同程度地对上海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
 
记者:听说对于陆机,您有一个国内外同行中的独家发现?
钱振民:清朝乾隆年间官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只收了陆云的《陆士龙集》十卷,未收陆机的诗文集《陆士衡文集》,连《四库全书总目》的存目里也未见著录。因而导致自清代至现当代学者,也就自然地认为《四库全书》未收陆机的诗文集。我较系统地梳理了陆机诗文的文本文献后,发现《四库全书》集部的总集类中的《西晋文纪》《古诗纪》两种文献,有较完备地收录,《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更是收录了一种经四库馆臣认真校勘、比明正德翻宋本更为完备的文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是《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丛书的认识不足,以及编纂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等失误。
名家传世著述,是其贡献的结晶。《晋书》记载陆机有300多篇诗文“并行于世”,可惜多有散佚,现仅存219篇。但即使仅存一篇远播海内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赋》,已足以开启上海著述的精彩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