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印刷术作为中国贡献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影响深远。今天,除了中国,在日、韩、越等汉文化圈国家也保存了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少汉字雕版,在欧美世界,雕版印刷也自有其脉络。
11月29日,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的“雕版印刷的古今东西”国际学术工作坊通过Zoom在线会议成功举办,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苏杰教授和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联合主持,共有中、日、韩、越、法五国共九位学者担任引言人,引出“雕版印刷的古今东西”不同主题,与会代表和旁听学人隔空对话,讨论十分热烈。
来自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近百名师生旁听并参与了讨论。
聊聊中国雕版印刷研究和收藏
上午场五位中国学者的引言,围绕中国雕版印刷史展开。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郭立暄谈“宋元本的雕印与文字流变”,列举了宋元版书“初印不误、后世修版致误”的案例,剖析了雕版印刷中,文本发生讹变的复杂性,引人入胜。
郭立暄研究馆员解释同一本书中的同一句话,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天一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开升系统介绍了天一阁博物馆藏雕版,尤其是明代范氏家刻雕版的概貌,展示了雕版与其对应明刻本比对案例,引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馆员分享该馆所藏雕版影像。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则从浙江湖州嘉业堂刻书的历史与特征,讲到浙江省目前的馆藏雕版现状,对嘉业堂雕版所见套印等古籍刷印程式均有新发现。
建安是古代印刷的重镇,兴盛于宋,明之后渐趋衰落。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馆长余贤伟回顾了建本的刊刻史,介绍了建阳地区目前仅存的若干清代书版。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研究员刘甲良则从来源、整理、价值三方面,让与会者领略了故宫博物院极为丰富的明清雕版收藏,吸引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留学的中国学子,对话中互相给了启发,将各自线下再沟通考证。
故宫藏雕版的挖补示例
国外雕版印刷,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对照
下午场的四位引言人均来自国外。
日本庆应大学斯道文库的住吉朋彦教授,是世界著名的东亚汉籍与雕版研究专家,他报告的“日本书籍史上的雕版印刷与现存雕版实例”,引起了两位与会嘉宾的兴趣。
嘉业堂雕版主管郑宗男先生补充了,在浙江发现的晚清流入中国的日本刻本雕版实物情况,展现了中日在清代中后期密切的文化交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蒋鹏翔博士则通过他调查的《古逸丛书》版片,细致地分析了中日雕版的物质差异。日本雕版在木材选择、雕刻深浅和重复利用等方面,都与中国稍有差异。
金荣镇教授收藏的雕版实物
韩国成均馆大学汉文系的金荣镇教授,以他自己收藏的朝鲜本和朝鲜本雕版为例证,扼要介绍了“韩国雕版印刷简史和现存雕版概况”。其中一块雕版实物的版心,书名被剜掉,引来同为大藏书家的韦力先生的认真质询,探究学问气氛愈见浓厚。后面还引出苏东坡晚年任礼部尚书时,对高丽王朝的外交思想,导致后来很多朝鲜半岛学者对苏东坡有微词的故事,藏书家韦力参与讨论,他说,苏轼当时主要考虑是辽国与大宋的关系问题。
能操一口娴熟中文的越南汉喃研究院老专家丁克顺教授介绍了“越南近代的雕版印刷”,提及越南现存的三处雕版库。复旦大学古籍所陈正宏教授表示,曾实地考察过其中的两处,因此生动地回忆起在越南所见的,燕行使后代家族收藏汉籍雕版的故事。
《穷人圣经》欧洲雕版印刷品
最后一位引言人是担任法国国家图书馆摇篮本主管的Nathalie Coilly女士,她报告了“欧洲的雕版印刷书册”,其中有现存法国的最早的欧洲雕版实物。欧洲人用水墨来印刷,而且装帧形式与中国宋代的蝴蝶装类似,让藏书家韦力连连称奇:“这是今天的最大收获,是我之前不了解的。”
策划者陈正宏教授:希望文献学贯通中西
去年9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法国远东学院、天一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活字印刷的古今东西”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宁波天一阁举办。今年聚焦雕版印刷,线上交流。
来自全球的学者跨越时区,把不同国家的研究问题,放在同一平台讨论,更能显示出,雕版印刷的出现,对于中国、东亚、世界的影响。
系列工作坊策划者陈正宏教授,在工作坊结束致辞时说:“人最初的故乡是书本。不同国别的学者,因书而相聚,都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相信这样纯学术的工作坊的举办,会推进中国的文献学研究逐步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
陈正宏教授希望,对于文献学,无论做实物还是做文本,希望能贯通东西,成为一门全人类的学问,给人类书籍的文化提供一个共通的背景,让今天的人读书时有一种亲切感。
本文转载自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