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前沿学术讲座
彷 徨 之 始:
关于《破恶声论》的内部矛盾
主讲人:Theodore Huters(胡志德)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学者,《译丛》主编)
主持人:陈建华(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
时间:2024年10月24日(周四)15:3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615室
讲 座 摘 要
鲁迅著作中的各种矛盾经常引起讨论。评论家一般认为,这是由鲁迅玄奥的写作风格所致。原因是鲁迅的目的并不在为读者提供流畅的阅读体验,而是想引起读者的阅读警惕。主讲人胡志德老师认为,鲁迅著作中的矛盾隐藏着一个更大的话题,即由他的彷徨带出的一种“认识论”困境,它关系着如何处理甲午之后在中国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欧洲观念结构与中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这种认识论张力,在鲁迅留日时期的四篇文言论文已初露端倪。譬如,在《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即大量引述了欧洲的知识权威论述。然而,在这系列论文中的最后一篇《破恶声论》中,鲁迅极端减少引述欧洲的知识论述,在追求“心声”和“内曜”的同时,他更曾数度公开挞伐欧洲的影响,提倡中国本土的平民文化。该文在悲观与乐观之间来回摇摆,传递出对稳定世界观的向往,和明知其永不可及的渴望与挣扎。这一摇摆状态也可以在鲁迅写于五四之后的作品中看到。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就是其中的代表。
主 讲 人 介 绍
胡志德(Theodore Huters) ,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现任《译丛》主编。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副系主任,加州大学北京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开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派研究员,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国际顾问会委员。1969年1月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72、197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中文硕士、中文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钱锺书》(G.K. Hall出版社,1982年;中文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把世界带回家:西学中用在晚清和民初中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年)、《把中国带向世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问题》(Cambria Press,2022年)。曾翻译王国维、北岛、汪晖、王晓明等人著作多种。